2025 年 5 月 15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要培養何種態度來克服我們那種,愛劃分不同群體的習性,並把我們從自己行為的纏繞中解放出來?世尊今天提醒我們內在轉化的方法。

整個宇宙應該被視為上帝的形體,祂無所不在。懷有「多元一體」(unity in diversity)的情懷,個人和國家才能得到救贖。今天,人們習於劃分彼此為不同群體,人與人不和,整個世界變成像一個精神病院,所有國家似乎都染上某種瘋狂。為了殺死一個人,他們準備犧牲一百條命,他們毫不尊重生命。人們想要善行的果實,卻不行善。人們想要避免惡行的後果,卻為非作歹。這怎麼可能?行動的後果,要逃避,可不容易,不過無需絕望,只要能贏得「道」的一小粒恩典,堆積如山的罪業可以化為灰燼。若真有懺悔之心,尋求神的原諒,皈命於神,則所有所作所為都會被轉化。但若沒有真心懺悔,這就不會發生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1年8月24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1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什麼是我們必須記得隨身攜帶的梳理心念的工具?世尊以一個漂亮的例子來解釋。

這年頭,每位女士的包包裡,甚至男士的口袋裡,都免不了有一雙配件:一把鏡子和梳子。你害怕你的頭髮有一點不整齊,或是臉上有化妝粉斑,危及自己的魅力,於是馬上去修正儀容。這種很快就衰敗的個人魅力,你這麼關心,那麼對於忌妒和仇恨的灰塵、自大和惡意的粉斑,這些褻瀆你的心的東西,你又該多麼更加在意?也為此目的準備一面鏡子和一把梳子吧!備一把虔誠奉愛之鏡來判斷你的心是否乾淨而明艷照人,備一把智慧之梳子,因為靠明辨而獲得的智慧能理順問題、解開糾結、梳理糾纏,從而控制和疏導散向四面八方的情感和情緒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9年6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13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如何無畏並接受人生的挑戰?薄伽梵今天慈愛而清楚地對我們解釋。

今日的人務必知道如何培養像聖者普喇拉達(Prahlada)那樣的勇氣。今日的青少年和成人,雖然大有能力培養勇氣,卻都充滿恐懼。人必須培養勇氣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來克服恐懼!人唯有從神那兒才能得到勇氣,為此,他必須培養對神的信心與虔誠奉愛。你要以勇氣面對這個世界。在當前世界這種狀況下,我們真正的力量,在於勇氣和堅忍不拔的精神。如果你培養出對神的虔誠,你就會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挑戰。人生是一場挑戰,面對它。人生是一場比賽,玩它。你因缺少勇氣而為恐懼所害,所以要培養勇氣來面對世間所有挑戰。教育不僅僅意謂能讀能寫。何謂vidya(教育)?Sa vidya ya vimuktaye ——真正的教育,能讓人解脫。真正的教育能培養學習者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精神。我們要以勇氣過生活,不在任何階段躊躇畏縮,從而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,此乃當務之急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3年6月2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1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佛陀證得解脫之際,所宣說的教法,其精髓為何?我們必須從今天起加以實踐的第一步是什麼?世尊今天慈愛地提醒我們。

佛陀教導說,培養Samyak Drishti(正見)、Samyak Vak(正語)、Samyak Shravanam(正聆聽)、Samyak Bhavam(正確神聖的情感)和Samyak Kriya(正業,神聖的行動),才能獲得涅槃。今天,人類因邪見(邪惡的眼光、看法)而污染了自己的心念。心一旦被染污,怎能證得涅槃呢?所以,他首先應該培養正見(神聖的眼光、看法)。不看邪惡的事物,只看善的東西。人因不神聖的眼光而受苦。邪惡的眼光、見地必定會導致罪惡的行為。事實上,它會摧毀他的人性。佛陀修習過各種法門,但最終都離開了。他能只靠捨離一切並體認到萬物一體而了悟真理,他能透過捨離來知道至高的真理。此即吠陀經中所說:永生不能透過行動、子嗣或財富而獲得,只有透過捨離才能得到。此永生才是真涅槃。正見(Samyak Drishti )是邁向涅槃的第一步。將你所見的一切視為「道」。讓你的眼光充滿愛。真正的「人」,其標誌,是眼光充滿了愛,以愛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1年5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1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和尊敬自己的母親?世尊用祂自己甜蜜的話語提醒我們。

愛其母,並得其愛者,乃是真正的人。得不到母親的愛的人,實在是惡魔。所以,要尊敬你的母親,體驗並享受你母親的愛,奉獻你的一生來讓母親快樂。無論你獲得多少學位,無論你從事多少神聖的活動,如果你不取悅你的母親,那麼所有這些都是徒然。世上沒有人比母親地位更高。吠陀經中宣稱,Matru devo bhava、Pitru devo bhava、Acharya devo bhava、Atithi devo bhava(敬母如神,敬父如神,敬師如神,敬客如神)即是賦予母親最突出的地位。這世上或許有兒子不愛母親,但不可能有母親不愛兒子。她們之間或許存在意見分歧,但母愛永遠不會減少。各位愛的化身!愛你的母親是你最重要的責任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3年5月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9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哪一種寶藏是唯有神能給我們的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提醒我們!

總是祈求神降恩。縱使有各種缺陷和虛弱,只要有神恩就夠了。靠著神恩,你可以成就任何事。對神堅定的信心是不可少的。記住,平靜和快樂只有神那兒才有,沒有別人能給予平靜和快樂。有些人說他對神沒有信心,那他們對魔鬼有信心嗎?如果你信靠魔鬼,那你只會有惡魔特質。許多人忘了神——祂是平靜和極樂的至高處所,而始終沉浸在微不足道的世俗事物中,這種人如何能得到平靜和快樂?唯有神能賜予平靜,祂是至高的平靜和愛的化身。一位母親有時可能會生氣,可是神的愛是不變的。不過,你應該感恩母親,她生了你,讓你得以認識神。但是沒有比神的名號更大的東西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5月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8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要愛和尊敬父母?如果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位神,那神的角色為何?世尊今天親切的提醒我們,身為子女應盡的義務,以及在人生中該給予神什麼樣的角色。

你的血、食物、頭、錢都是父母給的,所以你應該尊敬他們,並永遠感激他們,這是你愛他們的方式。給予你的父母該有的尊敬,感恩他們,但把心只保留給神。所有世俗關係都是無常的,如水泡一般。當你集中心念於神時,你應該親切地對母親解釋這件事,她肯定會了解你的心。母親總是希望子女幸福,總是為子女祈禱,祈求他們優秀,能抵達人生較高的位置並得到神恩。當她的子女禮敬她時,她祝福道:「親愛的,長命百歲,快樂、健康、興旺、有名望!」雖然是母親在祝福,其實是神應允她的祈禱,說:「就這樣」!少了神恩,母親即使祈禱和祝福也沒有用!你四周也許有不少燈泡,但若沒有電流,它們就沒有用。而沒有燈泡就不會用到電流。同樣的,母親的祝福和神恩,兩者你都要得到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5月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7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眾生和至尊主之間是什麼關係?世尊今天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提醒我們。

存在於聖靈中的 Chaitanyam(阿特曼意識)也存在於眾生內部。若是如此,那麼一個疑惑可能會生起,為什麼需要將神置於獨特的地位?如果你瞧著一排電燈泡,它們可能看起來都一樣,但根據燈絲的不同,它們的瓦數也有差異,瓦數可能從 40 瓦到 5000 瓦不等。同樣,所有人都有五種元素、五種行動器官、五種感知器官和其他器官,但他們所想、所幻想的卻有差異,每個人所具有的神聖而可觀的神性潛力也不一樣。就是因為神的這種神性潛力是無窮的,所以神的獨特性才被認識到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2年11月2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6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強過做一個有學問的人?在紀念母親伊西瓦拉媽日之際,薄伽梵回憶她所給的明智建議,做為我們所有人的榜樣。

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的人,一樣可以傳授神聖的靈性教導。許多人受過高等教育,但又有什麼用呢?他們不去正確運用自己的知識。你已經接受過許多神聖的教導,你應該至少實踐其中一條。你虔誠地拜神並唱誦巴讚,如果你實踐並體驗你所唱的巴讚,最起碼其中的一個字,那就夠了。例如,你頌揚神是 Prema-swarupa(愛的化身),你就應該培養愛心並與他人分享,這樣你才能理解和體驗神性。當年信徒們聚集在母親伊西瓦拉媽(Easwaramma,巴巴的母親) 身邊時,她往往會傳授他們許多崇高的教導。我給她一間百善地尼樂園的小房間,許多女士會去那裡懇求她:「媽媽,我們在這裡待了好久了,請告訴斯瓦米,請祂接見我們。」她會告訴她們:「親愛的,斯瓦米在我們眼裡可能很矮小,但祂不會聽任何人的,祂不會聽從建議。祂會給你你應得的。你應該試著去理解斯瓦米的神聖原則。」她會這樣地給信徒正確的指點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3年5月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我們要花時間去了解我們的心念及其運作方式?世尊今天慈愛地提醒我們並為我們作些澄清。

心緒受到激擾,因此,你也陷入激性情感和情緒之中。當你所坐的木板移動時,你也跟著移動;當火車快速行駛,你坐在車廂裡,你會感覺到樹木也跟著你一起移動。然而,儘管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快速旋轉並且圍繞太陽旋轉,但心念會讓你感覺自己在地球上靜止不動。這些都是心念的詭計,它隱藏真相,並將自己的幻覺加諸於你的經驗之上。真正的真理與心念所呈現的真理圖景有所不同。將人生經歷的快樂和悲傷,歸因於個體靈魂的本性,是一種無知的行為。必須將兩者區分開來。興高采烈和沮喪、愉悅和痛苦、快樂和悲傷,都是心念的變化,而非個體靈魂的變化。是心念對外在物體和事件做出反應,並判定它們合不合意、是好是壞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必須調伏妄心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4年1月4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5 月 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何處是接受教育的地方?教育該帶給我們什麼?世尊今天充滿愛心地向我們解釋並啟發我們!

不要認為你只有在大學或學校裏才能受到你應受的教育。教育應該從整個世界中得到,它可以從工作坊獲得,它可以從農場獲得,它可以從一種專業或行業中獲得。即使在市場上走動也能提供你教育,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給人教育。你必須把世界本身視為一所巨大的大學。從你起床到你再次就寢,你都在利用你所受的教育來賺取微薄的薪水糊口。如果你不能利用你所受的教育來接近主的腳,那麼所有這些知識的目的何在?你必須心中有神,並對眾生一視同仁。你必須盡一切努力克服四種障礙,即慾、瞋、執戀、貪。只要這些竊賊還在你家裡,你就不一定能得到智慧的寶藏。而在你趕走這些賊之後,你會迎來一個更大的賊進入你家,那個賊就是神自己。這就是為什麼祂被稱為“Chitta-chora”,亦即偷走你的心的偷心者。
- 夏日涼雨,1973年6月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