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11 月 1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有何關聯?世尊今日以絕妙比喻闡釋:

要理解外在現象世界與內在心靈世界的真實關係。外在世界反映內在的靈魂。你從外物尋求的一切快樂,其實都存在於你內部。以海洋為例:海洋的水蒸發為水蒸汽,具有不同形態與性質,它獲得純淨與甘甜這兩種性質,再以另一種形式回歸海洋。觀察它在此過程中經歷的變化:上升為水蒸氣,成為雲,降落為雨,匯成小溪,最後成為河流匯入海洋。水變蒸汽是真理(Sathya),雲的形成是達摩(Dharma,義),雨滴之落下是愛(Prema),水滴匯流成河時,就有極樂(Ananda)之流動。這股極樂之流匯入恩典之海。源自「道」的,終就要沒入「道」,與之合一,此乃眾生之宿命——生為人(manava),活出靈魂個體(jivi)的一生,又回到神(Madhava)的形態,最終與道合一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3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*人應當表達越來越多的愛,使軀體內在的神性之光愈發明亮。—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1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不二論的原理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,又不該應用於哪些方面呢?世尊用幾個實際的例子來解釋。

名相(名字和形體)都是暫時的。老虎的形體是暫時的,蛇的形體也是暫時的。既然名和相都是暫時的,就如是看待它們吧。然而,不二論(Adwaita, non-dualism)的原理不應被誤解。你的口袋裡有一支筆。另一個人的口袋裡也有一支筆。你不能從別人的口袋裡拿走他的筆。這樣做妥當嗎?不妥當!在世俗層面,你的筆屬於你,我的筆屬於我。如果你滑倒,腿骨折了,那你可能會纏上繃帶。你的母親非常愛你,你的母親可能會因為你的痛苦而感到難過,但她不可能腿上纏著繃帶。不同個體,但同樣有痛苦,你會有骨折的痛苦,你的母親也會因你受苦而痛苦。但母親並非因腿骨骨折而感到痛苦,她悲傷是因為兒子的痛苦,而非骨折本身。所以,你可以在感受上遵循不二論,但在行動上卻不行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3年4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
*在這個世界,你和世界都是暫時的,然而真理和愛是永恆的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10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如果我們想找到真正的快樂,我們的心念應該聚焦於什麼?世尊今天清楚地解釋。

如果你的思緒圍繞著身體,你就會擔心各種疼痛和疾病,無論那些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;如果你的思緒圍繞著財富,你就會擔心盈虧、繳稅和減免、投資和破產;如果你的思緒圍繞著名利,那麼你注定會苦於醜聞、誹謗和嫉妒的起起落落。所以,讓你的心念圍繞著那值得你心甘情願臣服的力量和愛的所在之處,讓你的整個身心都臣服於它。那你就會永遠快樂。對吠陀文化中的聖賢和先知們來說,主的聖名就是他們的呼吸;他們以冥想主的榮耀為食物,靠其中固有的養份維生。以智慧為杖,以虔誠為繩,攪動吠陀經的乳海,奶油於焉浮現,即三大經典——《羅摩衍那》、《摩訶婆羅多》和《博伽梵往世書》,來傳播「持名憶神」(Namasmarana)這條通往內在和平與法喜之道。就是為了復興這個訊息,恢復人們對聖名的信心,這位阿梵達才在末法時代降臨人間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5年10月3日的神聖講道。
*心念轉向神,你就能了脫生死,心念轉向世俗,你就被束縛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8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持名憶神(Namasmarana)這種修行究竟有何功效?在我們準備參加今年的阿坎巴贊(Akhanda Bhajan)之際,世尊提醒我們。

持名憶神(Namasmarana)使普喇拉達(Prahlada)免於被虐待的痛苦。他反覆念誦神名,並汲取其甘露般的滋味。即使憤怒的大象向他衝來,他也沒有呼喊「爸爸!」或「媽媽!」來懇求他的親生父母救他;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;他只呼喚那羅延那(Narayana),別無他人。那羅延那是弱者和強者的力量之源;祂是至高無上的力量;因此,大象掉頭而去,火焰甚至燒不著他的頭髮;狂風吹不走他;懸崖無法讓他墜落;毒藥也不管用。神的名號是他的盔甲,他的盾牌,他的呼吸,他的生命。猴神哈弩曼也展示了神的名號的力量。聖名銘刻於心,滾動於舌,他躍過大海;誘惑招呼他在途中停下來;恐佈懇求他回頭;但那聖名激勵著他,載他通過大海上空,來到遙遠的蘭卡島,希妲所在之處。他心中除了主人的聖名之外,容不下其他東西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5年10月3日的神聖講道。
*持念神的名號或唱一首巴讚,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惡念都逃之夭夭,留下你免於罪惡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7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無私服務(Nishkama Seva)能使人高尚,提升其地位,它賦予人必要的智能和技術來純化人性。光是勤勉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是不夠的,人也必須培養其他特質,例如愛、同情、公正、慈悲和寬恕。缺乏這些特質,人就無法從事無私之行動(Nishkama Karma)。快樂與悲傷、好惡,以及對感官事物累積的印象,都是心念躁動的結果,而「我的」與「你的」這種二元對立感正是這些躁動的肇因。這種二元對立感源自於自私,它使人認為,只要自己沒事,天下發生什麼事都無所謂。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只重視自己的身體、財富和家庭,他會視真理為非真理,會把假理當真理。欲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弊病,人必須投身於服務,他們必須體悟到,上天給人身體,不是為了服務自身利益,而是為了服務他人。
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8年11月21日的神聖講道。
愛和服務,如鳥之雙翼,能助人快速飛抵人生目標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6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欲一睹上主真容,需要具備哪些資格?世尊今天慈愛地為我們解釋並啟發我們。

在全世界的人當中,唯有神的信徒方能得睹神的真容。許多博學之士精通經典,但光是知識並不能讓人得見主的真容。是純潔的愛使得神在信徒面前顯現。整個宇宙都包含在「愛」(Prema)這個字裡。除了愛,宇宙中別無其他有價值的東西。愛的道路是抵達神的至高途徑。源源不絕的愛之洪流將快樂賜給所有人。對全人類來說,這是通往神最容易的途徑。愛有三大原則:不求不討;給而不取;保持快樂。人的幸福取決於是否走愛之路。如果你走愛的道路,神也會高興,祂就會讓你在愛的狂喜中翩翩起舞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6年4月24日的神聖講道。
拋棄狹隘的想法和感受,對同胞展現慈悲。慈悲是虔誠的標誌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5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敬拜、讚美神的最佳之道為何?世尊今天對我們揭示。

錫克教祖師古魯那納克推崇集體祈禱,而非個人獨自祈禱。當眾人齊聲向神祈禱時,他們的祈禱會感動神。在大型聚會中,至少要有一人以純淨的心祈禱,這樣的祈禱會抵達神。因此,信徒應該參與集體巴讚唱誦。他們應該參與社區服務,融入社區生活。這是最崇高的道路。培養愛心。愛是「道」的形體,而神唯有透過愛才能證悟。在眾多賦予神的名字中,最要珍惜的是Sat-Chit-Ananda(真如—覺知—極樂)。Sat代表真理,Chit代表般若智慧。有Sat和Chit,就有Ananda(極樂)。神是真理,因此必須透過真理來證悟。神是般若智慧,因此必須透過般若智慧之路(Jnana Marga)來證悟。祂是極樂(Ananda),因此必須透過極樂來證悟。走愛的道路,達成大家和諧一體這個目標,消彌所有「彼此有別」的分別心,這就是今天傳遞給你們的至高訊息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0年12月25日的神聖講道。
大家聚在一起,齊聲唱誦神的榮耀,會產生巨大的力量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愛和正確的行為之間有何關聯?這些需要培養的重要素質有哪些?世尊今天清楚地對我們解釋。

Prema (愛)傾瀉而出,是為Dharma (達摩,正當的行為,道德,義)。了解達摩者,會長養愛心。人若培養出對神的愛,很容易就能遵循達摩。Dharma 和Prema是一對孿生子。可是今天的人,兩者都失去了。沒有達摩和愛的人生,就像荒原一樣貧瘠。在摩訶婆羅多時代,難敵王去母親甘達里(Gandhari)那邊,頂禮於她足前,懇求她祝福他戰勝。可是甘達里知道難敵王沒有遵循達摩,所以她沒有祝福他贏得這場戰役,她只祝福道:「有達摩,就會有勝利。」她沒有說他會獲勝。之後難敵王去他的老師德羅納那裡,請求他賜福,德羅納也說:「有達摩之處,就有神。有神,就有勝利。神鍾愛遵循達摩的信徒。」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6年4月24日的神聖講道。
有了愛心和正當的行為,內在神性就會彰顯出來。—巴巴

2025 年 11 月 03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我們要漸漸成長到一種境界,在那種境界,我們不透過祈禱向神求任何東西?世尊今天教導我們,好讓我們能在愛中成長。

(向神)乞求東西,是一種世俗行為,意味著Pravritti Dharma(世俗之路)。真正而神聖的愛,是屬於Nivritti Dharma(內向靈性之路)。若你堅持走Nivritti(內向)之道,則所有世俗心都會自動消失。沒有人知道神的寶庫裡的東西有多寶貴,你也許只是要一小塊玻璃,但神要給你寶貴的鑽石。你可能在要些小東西,而神本來是決定給你某種非常珍貴的東西。所以,把一切交由神去決定吧,那樣祂才會給你你真正需要的。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不知道自己不需要的是什麼。你也不知道什麼對你好,什麼對你不好。祂自己會給你對你好、對你有益、對你最理想的東西。如果你以堅定的心念把一切獻給神,並從事所有行動來取悅祂,則祂會照顧你的一切所需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6年6月20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11 月 0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一位古魯或一位大師的話,在我們人生中扮演的最重要角色為何?世尊今天以漂亮的例子來解釋並激勵我們。

神在你內部,但是,就像那位婦女,她害怕項鍊遺失或被偷,結果在經過一面鏡子時,發現項鍊就掛在脖子上。人也是像這樣,當古魯提醒他時,他會發現神在他內部,而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。每一個印度人都要了解到,發現自性,這門科學,是自己承襲的遺產,他要珍視它並努力獲取它。許多學者能闡釋這份傳承遺產,但很少有人付諸實踐,而賺得回報。這門科學被聖者們探究,並以清楚而簡單的術語將其建立,不知道它、不實踐它,是這個國家所遭受的最大損失。選擇新潮而放棄古老永恆,是造成這種不幸的肇因。甘蔗和竹竿不可混為一談,只有那些不知道糖的滋味的人,才會這樣做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4年12月1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11 月 0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欲體驗「道」,需要哪些核心素質?世尊給我們一些寶貴的秘訣。

對於淡而無味、不好吃的東西,你怎麼處置?你把它扔掉。同樣的,如果你的行為不適當,社會就會拒絕你。所以你要融入社會,這是邁向和諧一體的第一步。有了和諧一體,你就會有內在純潔。純潔性建立了,你才會有神性。因此,人生中的神聖教誨是這三者的組合:和諧一體、純潔性、神性。唯有愛能讓人人和諧一體。有愛,就不會有基於種族、國際、等等的分別。沒有愛,就會有仇恨。有仇恨,就無法有良好關係,即使在孩子和母親之間亦然。有愛,就不會有「我的」、「你的」之分。所以,透過愛,我們可以成就任何事。沒有愛,沒有堅強的信心,你不會有任何體驗。Bhakti, Prapatti, Vishwasa (虔誠奉愛、交託、信心),這些是三個步驟,超越感官的體驗就是基於這些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3年4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