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3 月 3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改變我們今天的社會,需要的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對我們清楚地講出來。

欲改變現今世界的狀態,不需要新的社會制度或新的宗教或信條,必須有的,是一大群抱持神聖理想的男性女性。國家若有如此虔誠的靈魂,將享受神聖的特許。但這種虔誠的人只有在心念純潔、品德良好的社會中才能生存。兩者要開花結果,其基礎就是道德。但如果沒有靈性生活,道德就無法繁榮。因此,美好社會的大廈必須建立在靈性的基礎上,以純潔和品德為支柱,以道德為屋頂。自古以來婆羅多(Bharat,印度古稱)的聲譽和自豪就建立在靈性之上。婆羅多因有品德高尚的男性、具有偉大美德的女性和模範兒童而獲得了這個名稱和聲譽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4年7月22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30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在慶祝烏加迪並迎接新的一年之際,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的重要訊息是什麼?薄伽梵慈愛地給予我們祂的指引和祝福!

各位愛的化身!今天是烏加迪(Ugadi),新年。自古以來,人們慶祝過許多新年,但他們仍未拋棄自己壞的特質。真正的新年是放棄壞的特質、讓內心充滿愛並走上奉獻之路的日子。不要將烏加迪的慶祝活動侷限在只是穿上新衣服和享用美味佳餚。今天,你可能會穿一件新襯衫,但它能保持全新多久呢?明天就變舊了。沒有人每天都讀同一份報紙,今天的報紙明天就變成廢紙。人生就像一張報紙,一旦你讀完一份報紙,你不會想一再讀它。老天讓你投胎,就像給了你一份報紙,你經歷了各種快樂和痛苦,夠了,不要再要求一份新報紙,即另一次輪迴。你應該祈禱:「神啊!您給了我這張『報紙』,我已經經歷了今生的種種經驗。我不想再投胎了。」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2年4月1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9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什麼是我們今天必須做的一件事?為什麼我們應該以最大的誠意緊緊抓住那個讓靈修有成的原理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引導我們。

今天你的任務,是發現那根支持所有靈性成功的柱子。我來告訴你是什麼:愛!敬拜、服務那寓居於人人內部的Sarveshwara(上主);透過這種愛、敬拜和服務,來了悟祂,此乃最上乘的修行。把人當神來服務。給飢餓的人食物,那食物是食物女神(Anna-poorna)的禮物,給之以愛和謙卑,甜之以主的名號。天球在旋轉崩解,時間在飛逝,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過去,身體誕生、成長、結束;卻看不到人們用善行和善念來聖化生活的衝動。真心修行(sadhana)的香氣到處都找不到。透過「捨棄」,可以成就大事。培養無執著的心,那樣,主就會執戀於你。過去已不可挽回,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返。但是,明天正向你走來,下定決心用愛、服務和修行來神聖化它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8年3月29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7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有一個問題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真誠地尋求其答案,是什麼問題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引導我們!

當人家問你來自哪裡時,你迅即回答:「來自德里」或「來自加爾各答」或「來自特里凡得瑯(Thiruvananthapuram)」;但那些是你們的身體所來自的地方。在色身(身體)內部,有一個dehi(色身寓居者),是色身的源頭、維繫、支撐,不同於色身。它來自哪裡?這超出了你的知覺和了解範圍。去探究它,找到答案,這是人的任務。你何時可以不再扮演這個角色?只有當你克服了這種巨大的無明,並了悟到那來源、維持、支撐時,它不僅是你的靈魂個體(表面上看起來是),也是那神性力量的所有千百萬個不同臉孔的火花的來源、維持和支撐。勿再拖延,時間一分一秒地飛逝;了悟自己真正的價值,那種了悟是甘露,渴望去啜飲它,以此激勵自己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8年5月12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6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有一種能力如今我們都容易濫用。薄伽梵提醒我們,以便我們可以修正我們的方式並將這個重要的能力靈性化。

透過vak(言語)的力量,一個人可以獲得一個王國或巨大的財富。朋友和關係可以透過言語來獲得。透過言語,一個人受到束縛,失去自由。甚至死亡也是由言語導致的。言語是人類的生命力,是生命的支柱,威力無窮。聖者佳亞德瓦(Jayadeva)這樣對他的舌頭說:「舌頭啊!言語的甜蜜你一清二楚!你享受真與善。所以,唱頌主甜蜜而神聖的名字吧——Govinda!Damodara!Madhava(都是克里希那的名號)!不要沉溺於辱罵任何人。說話甜蜜而輕柔」。克里希那在《薄伽梵歌》中說:「說真話、悅耳的話、好話,不帶任何怨恨。」不幸的是,由於這種神聖而甜蜜的言語已經變得稀有,使得社會充滿了苦澀與不和諧。一種瘋狂文明的縱容,破壞了紀律和道德,把社會變成一片火海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4年7月22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5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今天的人心充滿憂慮和不安呢?薄伽梵今天用恰當而漂亮的例子解釋了重要的一點。

房間裡的桌子上放著一朵茉莉花,花是粗物質,小小一朵,但它細微的香氣卻瀰漫整個房間。同樣,由水產生的蒸氣所佔據的空間比產生蒸氣的水的體積大得多。人的心念,因極其細微,而能夠浩大的擴展。由於感官,心念受到各種東西和人的吸引,當這些東西充滿心念時,它的擴張性就會降低。只有減少這些東西的吸引,心念才能擴展。如果今天人們心裡充滿憂慮,不得安寧,那是因為他的心裡充滿了無數的慾望。人的心念狀態不能歸咎於世界;人所受的束縛,也不能怪罪於家庭生活。是你透過你的執戀和慾望將自己束縛於大自然和家庭。欲擺脫這些執戀,減少外在世界對你的控制,你必須控制你的眼、耳、舌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8年3月1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抵達神的最直接方法為何?有哪些障礙會擋路?薄伽梵今天予以強調和澄清!

愛對於討好神明至關重要。人們可能會爭辯說,精心從事的拜神儀式也一樣有效。但經典本身卻宣稱,拜神儀式頂多只能有助於心念(mind)和心(heart)的淨化。或者,正如經典上的承諾,這些儀式有可能讓人往升天界。但是他在那裡能待多久,完全看其累積的福報而定。一旦福報享盡,他就得回來人間(ksine punye martya-lokam visanti)。愛是抵達神最直接的方法。必須無差別地愛所有人,因為上主住在每個人內部,祂就是愛的化身。有三種障礙擋住了路,使人的愛無法完全而自由地流向神,它們是人的宿敵——慾望、瞋和貪。幸好古代印度人精心製作了三部神聖經典,若能加以消化吸收,就可以將人武裝起來,迎戰和征服這些狡猾的敵人。這三部經典是《羅摩衍那》、《摩訶婆羅多》和《薄伽梵歌》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7年2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如何才能擺脫悲傷、煩惱和痛苦?薄伽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而真正的解決方案,讓我們能過著真正快樂的生活。

人們抱怨自己的悲傷、苦惱、痛苦。悲傷到底是什麼?那是對失去已獲得的東西或未能獲得想要的東西所產生的反應。因此,擺脫悲傷、苦惱、等等的唯一方法,就是克服對虛幻之物的慾望。將這個世界視為上帝、「道」的顯化(Brahma-mayam),這種正見能制止慾望。若慾望僅限於對神並集中於神身上,就保證能成功,每一步都會貢獻其極樂。布林達梵的那些牧牛女知道這一點,並且渴望上主,而別無所求。純粹、沒有稀釋的愛表現為無私的行動。她們是單純的農村人,不懂得經典,也不懂得修行。對克里希那堅定不移的信心賦予她們所需的所有啟示和指導。正如克里希那告訴阿周那的,“Shradhavan labhate jnanam——有信心者得般若智慧。”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7年2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0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從世間的事物中尋求極樂是徒然的?薄伽梵今天用簡單的例子親切地解釋了!

當飢餓被一頓飯滿足時,我們所獲得的ananda(極樂)是短暫的。沒多久,飢餓感再次折磨我們。無論食物多麼甜美可口,大量的吃都會引起噁心。神話傳說中的查科拉鳥(Chakora bird)只以月光為食,但我們可以肯定,甚至連月光過多,也肯定會不受牠歡迎。即使是花蜜,如果不停地吃,也會吃膩。然而,梵樂(Brahmananda,因證悟梵(道)而體驗到的至樂)是不同的,因為它是人本來就有的,是他的本源,他的養份、支撐。人努力奮鬥,靈性進展歷經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,其目的就是要抵達這一目標。一條魚放在一個鑲滿寶石的藝術金碗裡,是很痛苦的,它沒有極樂,因為它沒有水。水是它的家,是它真正的來源和養份、支撐。人也一樣,無論漂泊多遠,都要抵達他原本的家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3年11月2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9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如何才能贏得神的恩典並讓祂安住在我們心裡?薄伽梵今天指點我們,讓我們能夠審視自己!

主一再宣告,祂賜恩典,看的是內在的純潔,而不是外在的虛華、壯觀。當一個人安住於泰然淡定的平常心時,克里希那就把自己安置在他的心中:祂的聲音成為良知,步步引領著他。修習瑜伽要能讓人變得堅韌剛毅;修習持名要讓人能控制感官;修行應該能讓心靈充滿平靜才對。然而,雖然有做這些修行,這些效果卻不明顯。人們把自己關在神堂裡拜神,獻上鮮花和水果,然後從那裡出來,卻還是吼叫、粗口髒話、恐嚇、與人吵架。《薄伽梵歌》說,人要在任何情況下都永遠是瑜伽士(satatam yoginah)。這意味著他應該永遠處於極樂之中。對神的信心能讓人有淡定的平常心和平衡。知識必須發展為技能,skill(技能)必須由一種對平衡的判斷來指導和管制,否則,skill(技能)就會退化為kill(「殺」)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5年9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8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真正的快樂,其秘訣為何?薄伽梵慈愛地提醒我們,讓我們能快樂並給周遭的人快樂。

正如《博伽梵往世書》所宣稱的,聖者普喇拉達(Prahladha)安住於對主那羅延那(毗濕奴)的信心中,深信祂是那普在、絕對的真如實相。然而,他的父親金蒲團(Hiranyakashipu )卻被外在的形體和有限制的名稱所吸引。因此,普喇拉達無論身在何處,無論在什麼情況下,都安住於 ananda(極樂)之中。而金蒲團陷身於眾多的名稱和形體之中,總是在擔心和焦慮。那些像普喇拉達那樣處於極樂中的人,身體會發出光暈,臉上也會煥發光彩。人們瞧著他們的臉就會感到快樂,並會一再渴望去得到這種快樂的經驗。而擔心和焦慮的臉孔也會感染其他人。而且,快樂也會給人巨大的力量,而焦慮則會剝奪一個人所擁有的力量。真正的快樂無法靠努力來獲得,也無法靠人工產生或靠設計來維持。沒有辦法制定一套靈修程序來讓人獲得極樂,因為,事實上,人本身就是極樂的化身!但由於他未能認出自己的真如實相,所以他從外在、從周遭的東西中尋找極樂。對於那些了悟到自己是永恆、真實不虛和純粹的阿特曼(真如自性)的人,極樂隨時可得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3年11月2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7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我們必須避免的四惡是什麼?薄伽梵透過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中的例子清楚地予以解釋!

《摩訶婆羅多》提供了所謂Dushta Chatushtaya(四個壞人)的例子,第一個是夏庫尼(Shakuni,難敵王的舅舅),夏庫尼滿腦子壞念頭,他對善念完全陌生,他總是在策劃一些陰謀。難敵王以夏庫尼為顧問,難敵王從事 dhucharya(惡行,幹壞事),他倆是邪惡的戰友。然後是杜夏薩那(Dusshasana,難敵王的弟弟),杜夏薩那與夏庫尼和難敵王狼狽為奸,因其 Dush-pravartana(壞的行為舉止)而臭名昭著。人們說,當這三個心懷邪惡的人聚集在一起時,「連星星都會在白天墜落」。整個宇宙都反抗這些心懷邪惡的人。迦爾納(Karna)出於一種觀念錯誤的執著,加入了這個三人組。感恩心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品質,由於難敵王在一次危急情況中救了他,迦爾納對他產生了不義的執著。迦爾納是個本性善良、心地高尚的人,但因為他與心懷邪惡的人交往,他也變壞了。儘管迦爾納英勇、孔武有力、智力超群,但他還是遭遇了災難,因為他讓自己遠離了神。邪惡的思想、幹邪惡的事、邪惡的行為舉止以及對邪惡的人的執著——這些是所謂的Dushta Chatushtaya(四大惡人)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3年3月4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6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Samatvam 的第五種形式為何?薄伽梵親切地解釋並指導我們如何培養出真正的Samatvam或平等心!

(要在五個領域達到 Samatvam) (5) 有起伏的行動(業)領域,這個領域必須透過將「目的」神聖化來加以聖化。當工作被昇華成為一種拜神行為時,失敗和失望就不會令人灰心,成功就不會讓人驕傲,它會讓人謙卑和感激神的恩典。把工作當成是我們對社會應盡的義務,這樣會帶來快樂為回報,因為我們運用了上天透過社會給予的知識和技能來服務社會本身。平等心(samatvam)能讓人生變得甜蜜和輕鬆,最好的例子就是喇妲(Radha)和她對克里希那的虔誠奉愛。那是意識到河流與海洋、靈魂個體與宇宙大我、阿特曼與聖靈的合一。抵達源頭是注定的;渴望穩定而直接地流向源頭,就是虔誠奉愛。分離的痛苦、被冷落的痛苦、克服障礙的渴望、沉思默想的喜悅、小我的消滅導致的狂喜——這些加起來導致喇妲與她的主克里希那的至高合一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5年9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5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Swami 解釋了對於自然界和社會的samatvam。還有哪些形式的平等心要練習?薄伽梵解釋了五個中的第三個和第四個。

(續昨日,Samatvam的五個領域)(3)有起伏的知識領域:在知識的頂峰,人體驗到「太一」,它成為這個浩瀚的幻象。在抵達此境界之前,有許多誘惑和障礙使求道者誤入歧途。當學生感到精疲力盡或感覺自己已經到達頂峰時,他會想完全放棄攀登。 《梵歌》將Pandit,亦即博學之人,定義為Samadarshi:一個意識到「太一」在所有眾生內部的人。一位般若智者,當他確信太一就是一切萬有的真如實相,並且其思、言、行都被這種信念所引導時,他就獲得了samatva。 (4) 有起伏的虔誠領域:這裡也存在著大量的狂熱、偏見和迫害,這些都是出於對「太一」的無知,不知道大家膜拜的都是同一位上帝,透過各種儀式、模式和方法。上帝只有一位,祂無所不在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5年9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我們經常聽說,泰然淡定的平常心是靈性進展和成就的跡象。這種淡定狀態究竟是什麼?薄伽梵談到必須在五個不同領域培養平常心,今天,他解釋了前兩個領域。

瑜伽意味著合一,小我與其源頭的合一。Samatvam Yogam Uchyate(《薄伽梵歌》中說,淡定的平常心、同樣的心情,是為瑜伽)。這個 Samatvam 的境界,可以分為五個領域: (1) 自然發生的起伏(Prakritika):人必須對夏天和冬天都歡迎,因為它們對於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。季節的交替使我們變得堅韌和甜蜜。出生和死亡都是自然事件,我們無法發現出生或死亡的原因,它們就是發生了。我們試圖將自己所遭受的傷害或損失歸咎於某人或某個意外,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業(行為)。知道了事件的背景後,所受的衝擊就可以減輕甚至消除。 (2)社會中的起伏:必須以平常心去對待毀譽、尊敬與嘲諷、得失、以及其他這類的反應,這些都來自社會,那是一個人成長與奮鬥的地方。好運對平常心的挑戰性,與壞運一樣大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5年9月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3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保持警惕是很重要的?薄伽梵今天清楚地解釋我們的行為如何決定我們的命運!

那些不相信因果業報的人今天說人都是一樣的,但他們如何解釋人與人之間巨大且無法估量的差異──能力、條件、態度和衝動的差異?某人不斷生病,另一位卻健康強壯。某人總是高高興興的,另一位則一直不快樂。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是過去的業(行為)造成的結果。業果是一切事情發生的原因。一個人的行動的果實、果報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出來,但遲早會出現。「我要做這,我要做那——人啊,這個誇口是徒勞的!種下什麼,就會收成什麼。什麼種子,就有什麼果實(泰盧固語詩歌)。」因此,只有透過行善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,吠陀經在《事部》(吠陀經中強調行動的部分)中制定出一些善行,從中可以獲得有益的結果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3年3月1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僅僅追求世俗的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向我們解釋!

世上有各種各樣的學科,可以學到它們的知識——音樂、文學、藝術、雕塑、經濟、政治等知識。所有這些都只是世俗知識、與現象世界有關的知識。所有世俗知識都可以幫助人增加舒適感,但不會有助於他的mukti(解脫)。無論我們多麼能控制物質條件,這都不會帶來心靈的平靜或靈魂的極樂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世俗知識越多,心靈就越不可能平靜。世俗知識無疑是必要的,但這並不是一切。歷代許多偉大的君王,統治著遼闊的帝國,享受著各種享樂,但在生命行將閉幕時,都選擇捨棄一切,以求得心靈的平靜。 Yaddhrushyam tannashyati - “任何可感知的東西都會壞滅。”我們因為追求轉瞬即逝、暫時的快樂,而拋棄了人類生命中永恆、不變、真實的元素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3年3月17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每天吃飯這件簡單的工作,我們該如何去做?薄伽梵仁慈地給我們明確的指示,這對我們大有益處!

在進食時,如果我們使用令人興奮的詞語,與這些令人興奮的詞語相關的想法就會在我們心中萌芽。我們應該學到的一課是,在洗澡、打坐或吃飯時,我們不應該去想其他活動和其他想法。吃飯時說太多話也會對我們造成傷害。食不語——吃飯時,不容有任何談話。我們要懷著快樂的心情,以神聖的話語唸誦食物祈禱文(Brahmarpanam mantra),然後進食。這樣,任何供奉給梵(Brahman,道)的食物都將成為靈糧(Prasadsm,供過神的食物),成為梵(Brahman,道)給我們的禮物。至於(aham vaishvanaro…)這節經文的意思,是神本身,以人的形式存在於你之內,在進食。這樣就把我們吃的食物變成神吃的食物。吃飯時不該激動興奮,不該陷入狂熱的情感,而要非常平靜地吃。即使我們不能做 japa、tapa 或 yagas(持名、苦修、祭祀拜神),至少如果我們注意以這種方式吃飯,我們就會培養出好的想法。
- 1977《夏日涼雨》,第 18 章。

2025 年 3 月 10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如何馴服妄心並帶著它踏上這段靈性之旅?薄伽梵今天慈愛而清楚地引導我們!

心念只會自動往正確與純潔的方向走,然而感官和外在世界卻將其拖向錯誤和不純潔的方向。白布變髒,污垢去除後,它又恢復為白色。記下到目前為止你為之哭泣的所有事情,你會發現你所渴望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東西、一時的優秀、短暫的名聲;你應該只為神哭泣,為你自己的潔淨和完善而哭泣。你應該為之哭泣的,是躲在你心中的六條眼鏡蛇,它們以毒液毒害你的心念:慾望、瞋、貪、執戀、驕傲和惡意。要像耍蛇人那樣搖晃著笛子讓它們安靜下來。能夠馴服它們的音樂就是大聲唱出神的名號。當它們喝得太醉而無法移動和傷害時,像耍蛇者那樣抓住它們的脖子並拔出它們的尖牙。此後,它們就可以成為你的玩物;你可以隨你喜歡處理它們。當這些都被調伏時,你就能泰然淡定,不受榮辱、得失、快樂或悲傷的影響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8年4月2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9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為什麼試圖去了解上帝是一件沒什麼意義的事?而在這個探究中我們應該做的又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為我們解釋並啟發我們!

求道者不要因幸福有所提升而高興,也不要因遭遇苦難而灰心喪志。他應該經常如是對自己宣稱:「是您的意志,不是我的」。很少有求道者試圖去揭開神的意圖,踏上通往祂的道路,並遵循祂所訂下的理想。他們遵循自己的本能和判斷,而得到痛苦和絕望作為回報。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褻瀆行為。他們宣稱上帝是內在的驅動者,說祂無所不在,但在他們不喜歡祂出現的地方,卻表現得好像祂不在那兒一樣。他們把寶貴的時間,浪費在關於上帝的枯燥討論和爭議。每個人只能在其道德、心智能力容許的範圍內,探索上帝的真相,並深究祂的奧秘。一個人從海中只能收集到,他的容器所能裝的水量。上帝浩瀚無邊,祂超越最大膽的想像所能企及!學校裡某個年級的學生必須研讀,為該年級學生智力水平制定的課本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4年2月29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8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想要過靈性生活,必須嚴格避免一種習慣,薄伽梵今天慈愛地引導我們!

不要讓心念去想著他人的缺點和罪惡;它會因此而受到污染。讓心念專注於別人的公平和美德;它會因此而被聖化。我知道,你在抓狂的時候,會拋開自己的真正本性,一昧辱罵他人,或希望他們遭遇不幸,或因他們的痛苦而歡欣鼓舞。這些惡念會在你的心中扎根並瘋狂生長,倒過來為你自己的人生帶來痛苦和恥辱。何必管別人呢?如果你喜歡他們,就跟他們說。如果不喜歡他們,就別管他們。為什麼要找他們的缺點,說他們的壞話呢?這樣做會招來靈性墮落。這樣會失去 japa、puja、dhyana 或 darshan(持名、拜神、冥想、達瞻)這些修行所獲得的所有收穫。這樣的人,儘管有這些修行,他依舊是苦澀的,就像朝聖者帶去的苦瓜一樣,他想藉由將其浸入聖水中使其變甜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4年2月29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7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欲享受極樂,為確保我們到達人生的目的地,我們該用什麼當指南針?薄伽梵用一個令人難忘的例子親切地提醒我們!

達摩(Dharma,義,道德)為人們設下一條有規範性的道路。達摩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,照亮了人們為了社會的福祉和進步而應該遵循的道路。在達摩的諸法則中,Nyayam(公平公正)是最重要的。所謂正直(rectitude),是指以正義的手段謀生,並為他人樹立一個公平公正(fair and just)的榜樣。所謂公正(justness),在於不區分自己和他人。無論自己或親人發生什麼事,無論遇到什麼困難,都不應該偏離正直的道路。正義就像是航海家的指南針,無論你怎麼放置它,指針都只會指向北方。同樣,正義揭示了人的神性,使人享受道的極樂。因此,理想的人生應該以正直作為一切行為的基礎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4年5月14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6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哪種能力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必須運用的,以便過平衡的生活?我們該做些什麼來實現它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引導我們!

青少年時期的年輕人往往會被心念的習氣牽著走,他們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智力水平,因此,他們會有各種躁動和挫折。因此,他們必須學會利用自己的明辨力。「我是人,在這種情況下,我該怎麼表現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和尊重?」這些是每個學生必須問自己的問題。在每一種情況他都應該探究一下什麼是正確的做法,什麼是要避免的。做過該有的探討後,他應該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以及應該去哪裡。學到了知識,就不應該表現得像個文盲、像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。他的行為應該跟得上他的學識。謙虛是真正受過教育的指標。沒有謙虛,學識就會缺乏光彩。明辨力是每個學生和受過教育的人都必須具備的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8年1月16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5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我們用來稱呼至尊主的親密用語「薄伽梵(Bhagavan)」是什麼意思?我們慈愛的主清楚地解釋並提醒我們有巨大的福氣和責任。

「Bhaga」意為「集所有神聖屬性於一身,並且是唯一值得崇拜的對象」。 「Ga」是指「集一切優秀特質於一身,祂創造、維持、又收回一切」。字母「Bha」有兩個意思:Sam-bharta 和 Bharta。 Sambharta 意為「祂有能力以大自然為工具進行創造」。因為祂也有能力維持被創造出來的東西,所以他被稱為Bharta。 「Bha」另外還有Shanti(內在和平)、光明、光輝和照明的意思。 「Ga」的意思是「無所不在」。 「Van」(泰盧固語中的Vanthudu)意思是「有能力者」。因此Bhagawan(薄伽梵)這個字的意思是「祂能點燃神性光輝、照亮智慧,並且是靈魂的永恆內在之光。」還有什麼比贏得這樣一位全知全能的主的愛更偉大的事?在此世間,出此世間,沒有任何東西能等同于神的愛。盡全力贏得那種愛乃是生而為人全部的目的和意義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8年1月14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4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怎樣才能圓滿我們這條人的生命及其各個官能?薄伽梵今天用一個重要的提醒來慈愛地激勵我們。

人是由身、心、靈構成。如果只考慮到身體,就會活得像隻動物。是心念將人提升到人的狀態。靈,亦即阿特曼,會把他提升為神。此三者相互交織,彼此相關,每一個都促進另一個。少了心念,身體就無法決定任何步驟。心念和身體必須成為靈的工具並意識到阿特曼(真我)。健康對於完全合乎道德和自律的生活非常重要。感官和心念必須受到管制,這樣人才能體驗到圓滿的人生。能指揮自己的人才有權指揮別人。梵語中的感官控制叫做「Dama」。這個Dama必須顯現在生活的各方面,在讀書、吃飯、睡覺、遊戲、等等的時候。這就是所謂的紀律。沒有紀律,任何活動都無法有成果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4年3月23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3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在這個充滿各種形體和聲音的世界裡,如何認識其源頭——神呢?薄伽梵今天為我們清楚地解釋!

為了體驗神性,了解一下這個例子。母親的本性就是愛。母親有形體,而愛卻是無形的。母親本身就是愛的形相。因為有真如自性原理,所以你能夠看到它的映像——萬法,亦即這個世界。整個世界不過就是反映、反作用和迴響。阿特曼(Atma,真如自性)是唯一真實不虛的實相。但人已經忘了這個實相,而只看到其映像。沒有「作用」就不會有「反作用」;沒有聲音就不可能有迴響。雖然那「聲音」無所不在,你卻聽不到它。雖然真如實相處處都有,你卻看不到它。如何才能看到它呢?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和無私的愛,不斷地思念神,神一定會顯現你面前。今天,人們唱誦神的名字並渴望見到祂,但由於他缺乏堅定的信心,因此無法體驗神性。人失去了信心的兩隻眼睛,變成目盲了。信心最為重要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8年9月30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2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上帝與宇宙之間的關係為何?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這個真理呢?薄伽梵今天的精彩解釋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!

當你進入電影院時,你會發現一個白色的銀幕。僅僅觀看銀幕並不能滿足你。電影開始放映後,你會發現不同的場景投影在銀幕上。如果沒有銀幕,你能看到電影嗎?不能。但在放映電影時,銀幕雖然存在,但看不到,它與電影融為一體。銀幕始終存在——演出之前、演出時和演完之後。吠陀宣稱:「Antar bahischa tat sarva vyapya Narayana stitaha(無所不在的上帝在內部也在外部)。」阿特曼與一切萬有,正如銀幕與電影。阿特曼的銀幕存在於所有眾生的內部和周圍,並是一切萬物的原始基礎。因此,有句話說,Sarvam Vishnumayam Jagat(神無所不在)。神在「電影」中,在整部「電影」的四處。所以,誰能知道這樣一位神的形相呢?在愛的銀幕上,你看到宇宙這部電影。這種愛,以阿特曼為其名,存在於所有眾生內部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8年9月30日的神聖講道。

2025 年 3 月 1 日 《賽的啟發》

聲音檔連結
我們必須追求的四個人生目標為何?為什麼練習它們很重要? 薄伽梵今天給了一個美麗的解釋!

賽(巴巴)所訂定的四個目標,就是吠陀經所訂定的目標。它們是 Satya、Dharma、Shanti 和 Prema(真、義、和平、愛),人類必須了解這四個目標的重要性,接受它們,熱愛和尊敬它們,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們。這樣,人內在的神性才能發出其全部光芒。真(Satya,真理、真語)是第一個理想,它是透過舌頭修行(修口業)來實現的。第二個,達摩(Dharma,義,正義的生活),是透過「修身」來實現——透過修習身體及其組成部分與周遭社會的關係,以及與影響他並受他影響的客觀世界的關係,來實現。靠著正當的行動和正當的行為,人可以達成第三個目標,Shanti-泰然淡定的內在平靜或和平,這可以透過心念的訓練來贏得。 Satya(真語)是透過satwik Sadhana(薩埵性修行)建立在舌頭上;Dharma是透過實施rajasik(動態)管控來達成; Shanti (內在和平)是 tamasik (惰性的)撤回甚至不活動的結果。但是,第四個目標Prema(神性聖愛,愛)超越這三種模式,超越思、言、行!神性聖愛並不容易理解。愛是神,神是愛。如果將其視為一種說話方式、一種心態或身體行為,那是嚴重貶低了它。 Prema(神性聖愛)沒有一絲自私,它不受動機的束縛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1年3月8日的神聖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