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31 《賽的啟發》

如何才能讓人生變得柔軟、甜蜜、平順呢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向我們解釋!

除非你修行,這一年才變成新的一年,這一天才變得神聖。修行只能在施有愛的肥料的田裡才能生長。愛,亦即Prema,是Bhakti(對神的虔誠奉愛)的基本品質。你對物質東西、名聲、妻子和孩子等的愛,應該被包含在更強大的對神的愛之中,從而被聖化。在兩杯牛奶中加入兩匙水,水也被視為牛奶了!目前你的修行只能算是,將兩公升水與兩匙牛奶混合!讓對神的愛充滿並深深觸動你的心,那樣你就無法仇恨任何人了,你也無法沉迷於不健康的競爭敵對,你就不會尋人之短,人生就會變得柔軟、甜蜜、平順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7年1月1日的神聖講道

7/30 《賽的啟發》

賽所展示的我們大家必須努力去走的路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為我們清楚地闡述!

如果你懷著神聖的心去做任何事,你一定會成功。我就是這個理想的活生生的證明。無論我從事什麼工作,都不帶一絲自私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人類。許多人並沒有試圖了解這一點,並認為我是帶有某種期望而做的。但我不期望從任何人那裡得到任何東西,我也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。我只得到一種好處,就是當每個人都快樂時我會感到快樂。既然你們自稱是賽信徒,就應該嚴格依循賽的道路,讓所有人都快樂。如果你們跟隨我的腳步,必定會取得神聖的結果,獲得良好的聲譽。身為賽信徒,你們應該拋棄自私,獻身於社會的福祉。讓你的人生充滿愛。別再批評別人了。即使是那些恨你的人,也要對其表示尊敬。仇恨是一種卑劣的特質,它會毀了你。因此,不容有一點仇恨。培養愛心。盡可能幫助窮人和有需要的人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2年4月13日的神聖講道

7/29 《賽的啟發》

什麼是父母必須鼓勵孩子進行的有價值的戰役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指導所有扮演那關鍵角色的人。

如今,感官被容許自由發揮,人成了貪婪、慾望和利己主義的奴隸。這完全是父母和長輩的錯。如果他們的孩子去寺廟或參加宗教講道,他們會斥責他們的孩子並警告他們那是發瘋。他們告訴孩子,宗教是老年人追求的東西,年輕人不該認真看待!要是他們能鼓勵孩子,孩子就可以更好地裝備自己,來迎接人生的戰鬥。父母應該勸告孩子:「要相信有一位上帝,在引導和護佑我們。懷著感恩的心記住祂,祈求祂使你純潔。愛所有人;服務所有人。加入好的朋友圈,拜訪寺廟和聖者。」你在報紙上讀到有關戰役、征服、勝利、凱旋等的內容,但它們都是物質上的征服和其他勝利。要和感官誘惑作戰,征服內心的敵人,戰勝你的我執。那才是值得祝賀的勝利,而不是其他的勝利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7年1月1日的神聖講道

7/28 《賽的啟發》

真愛的本質為何?它要如何顯現在我們的人生中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激勵我們。

當你贏得神的愛時,祂的慈悲就會流向你。愛是施予和寬恕。自我是索取並忘記。如果你的兒子從家裡偷了一些錢,你不會把他交給警察;但是如果你的僕人偷了一把湯匙,你就沒有這樣的疑慮了,因為,你對僕人沒有愛。不要憎恨他人、譴責他人、尋人之短。維亞薩(Vyasa)寫了十八部往世書,用一行兩句話總結了所有的往世書:「行善是唯一的功德;為惡是滔天罪過。」若你覺得自己無法行善,那至少不要為惡,這本身就是有功德的服務!不要試圖去發現彼此間的差異;要去發現一體性。了解生命的目的是透過愛來認識愛的化身,即上帝,並透過你自己的愛證明你已經認識了祂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5年5月4日的神聖講道

7/27 《賽的啟發》

無著的意義是什麼?我們要練習什麼樣的無著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提醒我們。

內在和平是最好的財富,沒有和平,權力、權威、名聲、財富都是枯燥和沈重的負擔。蒂亞格拉賈 (Tyagaraja) 如是唱道:沒有內心的平靜,就不可能有快樂。為了贏得這種和平並穩穩安住在其中,人必須培養Abhyasa(持續的苦練,勤修練)和 Vairagyam(無著,心無執著)。 Vairagyam 並不意味著拋家棄子,遁入森林,孤獨苦修。它意指不要認為事物是永恆的,能給人至高無上的快樂。心念會捉弄人,並相信有些事物是好的,有些是壞的,有些是永恆的,有些是短暫的。你面前可能有一盤美味的食物,它們看起來可能美味而精緻;但如果廚師宣布一隻蜥蜴在烹煮時掉進鍋裡並被活活煮熟,那所有對食物的著迷都在一瞬間消失!沒有任何東西是完美無缺的;沒有一種快樂不混雜著痛苦;沒有一種行為不帶有自我的色彩。因此,要警覺並培養不執著的心態,這將使你免於悲傷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5年4月20日的神聖講道

7/26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必須永遠記住的關於神的一項真理是什麼?薄伽梵慈愛地提醒我們,以便我們可以培養並保持對人生的正確態度。

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行為,即使是最微小的行為,都是天意。上帝的某個特定行為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便或悲傷,但那是在你個人的層面上。但在上帝創造的一切萬有中,沒有悲傷這回事。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福祉。有些人感到沮喪,並哀嘆上帝為何給他們種種困難和悲傷。但悲傷和困難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。上天沒有分別心,也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。悲傷和困難只是你自己的感受。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為了提供眾生幸福和便利。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。無論你是處於悲傷中或在享受快樂,總是要認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。人必須有堅定的信念,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,而不是給自己困難。由於無法了悟這個真理,人感受到各種困難和悲傷。要努力去認出上帝創造的一切萬有背後的真理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4年10月17日的神聖講道

7/25 《賽的啟發》

欲獲得智慧,需要先做些什麼?薄伽梵今天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親切地提醒我們。
如果你想點亮一盞燈,你需要四樣東西,第一個是容器,第二個是油,第三個是燈芯,第四個是一盒火柴。缺少其中任何一樣,就無法點亮燈。然而這盞燈只能除去外面的黑暗,內心的黑暗要怎麼去除呢?它只能被般若智慧之光(Jnana Jyoti)去除,別無它法。如何點燃這智慧之光?這也需要四個要素,Vairagya(無著,心無執著)是容器,Bhakti(虔誠奉愛)是油,Ekagrata(一心專注)是燈芯,Jnana(般若知識)是火柴棒。沒有這四者,就無法獲得般若智慧之光。在這四者中,首要的必備條件是 vairagya(無著,心無執著,能捨)。沒有這種無著,所有對經典的知識都沒有用。這個「無著」是什麼?是對身體的不執著。那種自我的感覺——它讓人一直想著「我、我、我」——應該放棄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8年12月9日的神聖講道

7/24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從事的不間斷的修行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向我們解釋!

眼睛和鼻子宣稱:這朵花很美麗;它散發出一種令人興奮、迷人的香味。智者不會滿足於感官印象。他訴諸buddhi(理智,思惟能力)並想要發現:能持續多久?多少?答案是──直到夜幕降臨,直到新的一天破曉。因此他得出結論,真正的美和真正的芬芳只能來自上帝,而不是來自創造出來的東西和成份,不是來自在動、在變易的東西,不是來自那些出現又復沒入的東西,不是來自那些出現、吸引又復消失的東西。人們現在騎著兩匹馬——世界和上帝、普遍和特定、絕對和相對、永恆的和時間有限的、實相和表象。因此,他會跌下來。只有靈修才能幫助人選擇正確的道路並堅持不懈地走下去。每個時代、每個地區的每個宗教都強調那「太一」,並標示出到達它的道路。它們警告我們不要太執著迷戀娑婆世界,它基本上是有毒的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9年9月26日的神聖講道

7/23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坐在母親大地的膝上,必須注意哪些深邃的教訓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向我們解釋!

每個人都是 Bhudevi(大地母親)的孩子。身為母親,大地母親在給她的孩子們上很多課。她呼籲孩子們要從她那兒學習所有東西,而不是追隨其他導師。
「學者和知識分子正在把我切成碎片,以獲取知識並進行他們的實驗,」地球母親感嘆道。 「他們的挖掘和爆破讓我承受巨大的痛苦,但我並不擔心這一切。向我學習這種忍耐的精神吧。無論別人對你有什麼惡言或攻擊,你都要堅忍承受。以平常心來看待讚揚或責備、好或壞,這是最高的知識。」大自然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是水,它也是「道」的顯化之一。水教給我們的一課是:「孩子!我本性就是純潔、甜蜜而清涼。純潔、耐心和恆心毅力是你必須培養的三種良好品質。」火是大自然中的另一位導師,它告訴人:「我的孩子!我不區分好與壞。我不會因燃燒某物而獲益,也不會因不燃燒某物而損失。我對所有進入我軌道的人一視同仁。要學會在萬物中看見『道』,這是獲得真我知識的方法。」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10月8日的神聖講道

7/22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怎樣才能在生活中培養真正的無著呢?薄伽梵今天清楚地解釋並指導我們。

分析每一樣東西,發現其廉價和空洞,然後,真正的vairagya(無著,心無執著)就會植根於你的心中。所以,利用上帝給你的無價武器、完美的鏡子-buddhi(理智,思惟能力)來走向上帝。一句古老的格言宣稱「Buddhi是由一個人的行動塑造的」-Buddhih karma anusarini。但這並不完全正確。心念促使感官做出行動,它的一側有Buddhi(理智,思惟能力),另一側有感官,被兩者拉扯而做出行動。心念若靠向感官並激活它們,就導致束縛;若它向理智(而理智被阿特曼照亮)靠攏,就導致解脫。心念喜歡透過感官享受愉悅感,有時,buddhi會被這種假性快樂所誘惑,這時必須靠修行來讓buddhi不受心念所奴役,必須讓它恢復為妄心的管制者和控制者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9年9月26日的神聖講道

7/21 《賽的啟發》

一位真正的古魯有何特質?如何找到他?在上師節這個最吉祥的日子,薄伽梵給了我們一個令人放心的訊息。

當今的上師有兩種,他們有些自稱是吠檀多學派的倡導者,但他們的主要意圖是迎合世俗的慾望。他們順從弟子的一時興起,從而成功地剝奪他們的財產。這種古魯是地球表面難以承受的負擔。他們相當於“guru”這個字的另一個含義,即重量或負擔。第二種古魯,能夠闡釋經典,並幫助弟子修練到某種程度。他們給弟子建立一種印象,讓他們視古魯為梵天、毘濕奴、希瓦,也是無上的梵(道)的化身。這種上師就是這樣的提高自己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。老師和古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,老師傳授他所學到的知識,以換取回報,而古魯則透過祂的恩典進入你的心,拓寬它,使你能夠參悟神性的各個方面。這種靈魂,會在適當的時候以古魯的形式出現。例如,當帕里克希特國王祈禱時,聖者蘇卡立即出現。
-夏日涼雨,1973 年 6 月 20 日

7/20 《賽的啟發》

什麼是我們要努力培養的包羅一切的美德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引導我們。

Kshama(安忍,忍耐,忍,克制)的品質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。安忍就是真,安忍就是義,安忍就是非暴力,安忍就是吠陀的教導,安忍給人快樂和天堂的極樂。寬恕那些傷害過你、批評過你的人。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為了你好。如果有人對你惡言相向,不要還擊,問問自己,他是在批評這具身體還是在批評阿特曼。如果他是批評身體,間接地他就幫了你一個忙,因為身體只不過是一堆肉、血、骨頭和糞便。另一方面,如果他是批評阿特曼,那就等於批評他自己,因為同一個阿特曼在你們兩個人內部。人應該培養這種寬恕精神和寬廣的胸襟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2000年7月16日的神聖講道

7/19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我們如此尊敬吠陀·維亞薩這位聖人?他給人類的信息,其精髓為何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提醒我們。

聖者吠陀維亞薩(Veda Vyasa)之所以被稱為吠陀維亞薩,是因為他對學習吠陀的學生的服務。吠陀經難以理解,因為它們數不清且深不可測:Ananto vai Vedah。他也根據同一個神的各個名字和形象創作了十八部《往世書》。往世書是教科書,裡面用例子來說明道德準則、歷史事件、哲學原理和社會理想。維亞薩試圖透過《往世書》讓人們體認到需要控制那些自私的衝動。正如詩句所說:“Ashta dasha puraneshu Vyasaya vachana dwayam; Paropakarah punyaya Papaya para peedanam”意為「兩句話總括了維亞薩所寫的十八部往世書──對他人行善是功德;傷害他人是罪業。」行善是藥,避免傷害別人是治療過程必須搭配的養生法,這能治療人們所患的疾病,那疾病是:飽受悲歡、榮辱、順境逆境、等等二元對立之苦而失去泰然淡定的平常心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4年7月24日的神聖講道

7/18 《賽的啟發》

上主的奉愛者如何體驗上主?薄伽梵今天用來自《博伽瓦譚》裡神的一個美妙遊戲慈愛地提醒我們!

克里希納的一項遊戲是偷偷地進入那些牧牛女的家裡,並打翻裝有牛奶和凝乳的罐子。牧牛女們擔心克里希納的惡作劇,渴望當場逮到祂。克里希納是個難以捉住的小偷。因此,一位牧牛女建議,捉住祂的唯一方法就是向祂祈禱。牧牛女們開始向克里希納祈禱:「克里希納啊,我們有可能抓住你嗎?你比原子還要細微,比世界上最浩瀚的東西還要廣闊,你遍在一切眾生內部。我們如何才能了解你?」因為這番祈禱,克里希納向牧牛女們顯示抓住祂的方法。克里希納把牛奶從罐子裡倒出來,用牛奶洗腳,然後跑出家門。牧牛女們追蹤克里希納的足跡並抓住了祂。這段插曲的象徵意義在於,只有當奉愛者緊緊抓住上主的腳時,才能體驗到神。這是《博伽瓦譚》的教導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2年5月27日的神聖講道

7/17 《賽的啟發》

如何才能體驗到神性並始終與祂保持聯繫?薄伽梵今天用四個清晰、簡單而深刻的指示慈愛地激勵我們。

真如實相到處都可以感知到;它在你自己內部最明顯,如果你真心去尋覓它的話。即使在無私地履行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時,你也可以體驗到它。今天我要給你四個指示來聖化你的生命、淨化你的心念,好讓你能接觸到你內在的神!Tyaja durjana samsargam(與惡友斷絕往來);Bhaja Sadhu samagamam(把握機會與善人在一起);Kuru punyam ahoratram(日夜行善); Smara nityam-anityatam(明辨何為永久的事物並銘記於心)!當一個人不試圖這樣改變自己時,他很容易將自己的悲傷歸咎於神,而不是歸咎於自己不穩定的信心!他責怪神,因為他過早宣布自己是信徒,並期待得到豐富的恩典。神恩不是讓這樣的人說得就得的;必須神也接納他們為信徒才行。人必須用其明辨能力來篩掉垃圾,保留有價值的東西。做好事意味著無私地為他人服務。我們必須逃離壞人,以便去尋找善人並贏得其友誼,他們可以淨化我們並療癒我們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5年7月2日的神聖講道

7/16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薄伽梵作為上師這個角色在我們的生命中非常重要?薄伽梵,我們的薩古魯(Sadguru,真正明師)今天親切地為我們澄清。

阿特曼無所不在,阿特曼是無限的,阿特曼獨一無二,但是,因為宇宙萬象各有其形體,所以阿特曼顯得有很多。所謂靈修,是認出那涵攝一切萬有的「太一」即是阿特曼。不幸的是,今天有許多知識分子把「一」分成「多」,卻很少人能在「多」中看到「一」。這裡有個例子。我們蓋了一棟大宅,在這棟大宅里,有一間浴室,一間廚房,一間飯廳,一間客廳。是什麼東西造成這種分隔?是隔牆。如果你拆掉牆壁,大宅就會恢復成一間房間。由於中間有牆壁,所以有不同的房間,各有不同的名稱和形狀。同樣,阿特曼就只是一棟大宅,由於我們在阿特曼這棟大宅中按照身體、感官、心念、智力、意志和我執區隔出不同的房間,多樣性就出現了。由於當今人類的這種區隔的傾向日益加劇,因此非常需要那位大宗師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2年7月14日的神聖講道

7/15 《賽的啟發》

據說真正的古魯其實就是梵天、毘濕奴和希瓦的三位一體。這句話的內在意義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親切地為我們澄清。

整個「道」顯化出來的世界都是梵天、毘濕奴和希瓦(Easwara)的遊戲。梵天創造,毘濕奴維持,希瓦溶解或融合。梵天根據你的業力決定你的來世,而毘濕奴則維持著梵天的創造。一株植物不能讓它自行生長,它必須被照顧、澆水和圍欄,這樣它才會變成一棵大樹。同樣的,上師僅僅建議你念誦主名並繼續禪修是不夠的,他還必須給你必要的支持和力量,來照顧你的修行進展。希瓦的工作是讓事物與無限融合為一。 所謂Laya ,亦即「溶解」,意為靈魂與聖靈合一。希瓦將靈魂個體融入宇宙大我。像這樣,整個過程包括創造、維持和合一。梵天、毘濕奴和希瓦的三位一體並不代表三位古魯,而是同一個靈體,在三個不同時候,往三個不同方向的運作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3年6月20日的神聖講道

7/14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與主該有什麼樣的關係?我們敬愛的主今天如此慈愛地提醒我們。

與神交談的方法有兩種。一種是初學者的方式,是仍處於初級階段的信徒的方式。他讚美道:「主啊!您是慈悲的化身,您是Ananda-swarupa(極樂的化身),您是全能的」,並希望藉此贏得神的恩典。但信徒越親近神,就越沒有這種距離感。就像當一個你認識的人拜訪你時,你會用握手和微笑來歡迎他,但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矯揉造作。但當一位老朋友來訪時,你會用一種非正式的招呼來接待他,你的眼睛閃爍著光芒,溫馨地請他坐下。在大量徒具形式的讚美中,愛多半付諸闕如。偏偏在對待人格化的上帝時,愛是首要條件。因此,要有信心,要有耐心,並從事愛和服務的行動。愛會得到千倍的愛為報償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8年7月30日的神聖講道。馬勒。

7/13 《賽的啟發》

練習自我控制的秘訣是什麼?為何有必要培養這種紀律?薄伽梵今天為我們清楚地解釋了這一點。

dama意為控制外在感官。sama意為控制內部感官。我們可以將sama這個字理解為對感官的控制。對於一個能夠控制內在感官的人來說,外在感官不會造成任何麻煩,外在感官很容易受到控制。對於無法控制內在感官的人來說,外在感官也會帶來很多麻煩。如果一個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,覺得他不應該去看任何外在的東西,那麼即使他睜開眼睛,也會視而不見。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吃任何東西,那麼無論食物多麼誘人,他都不會吃。是內在的感官刺激了外在的感官。因此,控制內在感官是一件難事;但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,我們就可以輕鬆控制外在。生而為人,無論是在世俗領域還是在靈性領域工作,感官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。這個紀律會帶給我們所有人很多快樂!
- 1978 年夏日涼雨,第 11 章。

7/12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我們永遠不該厭惡或迴避不愉快的經驗?薄伽梵今天用大自然美麗而實用的例子來提醒我們並激勵我們。

如果一個人總是待在空調房裡,他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涼爽。他必須到烈日下至少一次,才能了解到空調的價值。燈無法在白天發出明亮的光,只有夜晚才能顯示它的價值。許多人來到我面前哀號:「斯瓦米!我們處於極大的悲痛之中;我們正深受焦慮之苦。」當我聽到這些話時,我知道他們碰到了什麼事。我從未有過悲傷或焦慮的經驗。我知道這些只是夢一般的經驗,不是真實的。有些人可能會稱讚你,有些人可能會批評你;兩者都是不真實的。掘一口井時,挖出來的土就變成了井邊的土堆。有些人注意坑洞,有些人注意土堆,我對兩者沒有分別心。原來是井的土現在變成了土堆。這就是永恆的拉鋸。太陽從西邊落下,月亮從東邊升起。這些二元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。只要你還在人間,就嘗試去練習平常心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8年7月25日的神聖講道

7/11 《賽的啟發》

神聖的同伴和修行,其作用是什麼?薄伽梵用一個非常有力的例子親切地提醒我們。
木炭是黑色的,黑暗象徵無明。火發出光,象徵知識。只要火和木炭是分開的,木炭就只能看到火,而無法得到火的任何亮度。然而,當木炭放入火中並與火接觸時,它也會變得明亮,並成為火的一部分。因此,當一個人與神接觸時,對色身的無明就會被消除。如果我們再稍微扇一下,木炭就會更快變成火。這樣的扇風真的是修行。藉由修行,無明的人也可以成為一位智者。那些牧牛女了悟到這一真理,而親近克里希納。那些牧牛女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永生,而沒有任何自私的動機。我們在《博伽梵往世書》中所讀到的所有事件,都必須被視為牧牛女以純潔神聖的心所做出的行為。她們認為自己是主的一部分。她們體驗到萬物的一體性。我們不應該膚淺地看待這些行動。她們的慾望在對神的思念中被燃燒殆盡。
-1978 年夏日涼雨,第 12 章

7/10 《賽的啟發》

如何才能確保有靈性進展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指點我們。

去恆河取聖水的人,能帶走的水,只有其容器所能容納的那麼多。因此,擴展你內在的靈性容器,也就是你的心,是很重要的。透過各種形式的拜神無法明心見性。它們本身是善行,並給人適當的回報,但它們並不能促進靈性,那得透過專注於了悟一體性來達到。「道」沒有出生或死亡,它寓居在一切眾生內部,是見證者。吾人需要的是內心的轉變。所有惡念和惡情都應該從心裡驅逐出去。即使參加巴贊,也應該全心全意的去唱,它不應該是一種機械式的儀式。若你的內心充滿了神聖的思想和情感,它們就會反映在你的巴贊歌唱中。你應該透過你的歌聲帶給所有參與者法喜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8月25日的神聖講道

7/09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在這個世界裡尋求永久的快樂是不明智的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提醒我們,以便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努力投入到正確的方向!

一朵美麗的玫瑰花讓我們感到很快樂;但到了晚上,玫瑰就凋謝了;到了第二天早上,花瓣就落了下來,然後它就不再產生那麼多快樂了。同樣的,每一件美麗的事物只能帶給我們暫時的快樂。我們必須仔細了解哪裡可以找到永久和持久的快樂。這只能在真如自性中和對神的思念中找到。我們只能從永恆的事物中獲得永恆的快樂。我們永遠無法從短暫的事物中獲得永恆的快樂。體驗到永久的快樂,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極樂。我們不能繼續到處尋找極樂,如果我們這樣做,那就像去魚市尋找鑽石一樣。魚市裡只能找到魚,找不到鑽石!這個世界是無常的,眾生生命都充滿不確定性,所以我們無法在這個世界中找到永久的快樂!
- 1978 年夏日涼雨,第 12 章。

7/08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要調整心念的頻道,這樣的努力會產生什麼結果?薄伽梵今天用簡單的比喻親切地引導我們。

底片曝光那一瞬間,相機朝哪個方向,拍攝到的就是那個方向上的物體,它取決於鏡頭的轉動。同樣的,當我們為一件東西所吸引時,心念反映了那樣東西的性質。有人責怪我們時,我們會憤怒得發飆。有人稱讚我們時,我們會高興得跳起來,並對稱讚我們的人產生好感。無論哪種情況,原因都是我們的情緒波動!我們必須了解心念的秘密以及它與我們玩耍的方式。無論受到讚揚或指責,我們都要保持泰然淡定。另一個例子:當心念轉向神或善時,它就變成有人性。如果它轉向惡念和邪惡的利己主義,它就會變成惡魔。鑰匙若向右打,鎖就會打開;向左打,就會鎖上。同一把鑰匙根據轉動方向可以執行兩種相反的操作。如果心轉向善念,就會變得沒有執著。轉向「我」和「我的」的想法,就會產生執著。執著愛戀意味著束縛;無著導致解脫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78年7月25日的神聖講道。

7/07 《賽的啟發》

為什麼我們要充滿愛心地去服務,為什麼那是智慧的真正表現?薄伽梵以一位上主鍾愛的信徒為例來親切地提醒我們。

聖者普喇拉達知道真如實相,Sarvam Vishnumayam Jagat - 這一切萬有都是神的幻化。他透過研讀和經驗知道了這一點,他知道這是一個始終都在那兒的事實。因此,當上主現身在他面前,問他有什麼願望時,他既不祈求父親復活,也不祈求恢復他的王國,也不祈求長壽、財富或名譽;他請求有機會減輕一切眾生的痛苦和悲傷!他知道,上帝顯化為這些眾生,而服事上帝的最佳形式就是服事這些上帝的顯化並解除他們的苦,給他們快樂。舌頭必須用甜美的安慰話語來證明其價值;手,則是以溫和的無害行為證明其價值。身體必須用在upavasa-活在神的時時臨在中。
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89年1月19日的神聖講道

7/06 《賽的啟發》

哪些是真正值得祈求的東西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指點我們。

向神祈禱時,不該尋求任何恩惠。你甚至不應該求神治癒任何疾病,因為世界上充滿了疾病。你務必要感覺到,讓其他許多人生病的問題也同樣在讓你生病。這個世界多得是財富、房屋和許多其他東西。你必須向神尋求在世上不是立即可得的東西。你沒有內在平靜,你必須祈求平靜,只有聖靈才有平靜。在以「Shantakaram」一詞開頭的向主祈禱中,聖靈被描述為平靜的化身。你必須祈禱的第二樣東西是Sukham(快樂)。真正的快樂無法從別人那裡得到,他們可能會帶來短暫的世俗愉悅,但只有神擁有持久的快樂和永久的極樂,你必須祈求那種極樂,只有神才能賜予它,祂是極樂之主。你要向神祈求持久的平靜和極樂,而非任何世俗的禮物。
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8月25日的神聖講道

7/05 《賽的啟發》

什麼是帶我們快速走向最終目標的正確生活方式?薄伽梵今天充滿愛心地解釋、啟發和激勵我們。

練習這種態度:將每一項行動都獻在神的腳下,就像在拜神儀式中獻上一朵花一樣。讓每一個呼吸都成為獻給祂的供品。不要因災難而沮喪;將它們視為恩典。如果一個人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他的手,他必須相信是神的恩典救了他的命。如果你知道,任何事,沒有祂的意願,都不會發生,那你就會體認到,任何發生的事都有其價值。你可能忽視了後院的一棵爬藤,但是如果一位聖人路過,說這是一種稀有藥物,可以治癒蛇毒,你就會在它周圍豎起柵欄,不允許孩子們摘它的葉子,即使是為了好玩!當你知道上主是一切的因、一切的源頭時,你就會以謙卑和尊敬對待每個人。這條路能引導你快速抵達目標。
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6年2月20日的神聖講道

7/04 《賽的啟發》

對於屬於自己的財產和與自己有關係的人,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正確態度?薄伽梵今天慈愛而清楚地提醒我們。

人生中,對待事物有兩種態度。1.他只是因為所在位置與這些東西有關,而成為其暫時的看管者。2.這些是屬於他的東西,可以隨身攜帶並隨心所欲地使用。後一種類型的關係稱為 marakam。前一種類型稱為 tarakam。人應該培養tarakam的態度,亦即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他的,一切都來自上帝,都是上帝的禮物。你必須以這種心態對待所有財產。只要你有責任正確使用和維護它們,你就必須妥善保管它們,那是你的職責。只要你活在世上,你就有責任照顧你的妻子、孩子和財產。但你必須將此視為上天施加給你的義務。你不能執著於它們,視之為你的財產。然而,世上大多數人都深深地執著於親屬和財產。這些財產能保有多久?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必須把它們全部留在身後。因此,人正確的態度是認清自己對他人的責任,並將一切視為上天的禮物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8月25日的神聖講道

7/03 《賽的啟發》

神的真正信徒該如何形塑自己的行為?薄伽梵今天用一個「甜」的例子親切地引導我們。

對主的愛不應該淪為狂熱和對上帝的其他名字和形像的仇恨。如今,這種癌症甚至在影響一些知名的人。你必須避免這樣。要相信,凡是敬愛上主、害怕造下罪業的人都是你的弟兄,都是你最親近的親人。他們的穿著、語言、膚色,甚至他們表達敬畏和害怕的方式,毫不重要。糖娃娃的價值在於糖,而非製造商賦予的形狀。它們的甜味讓人購買它們;不管它們的外型是大象、狗、貓、老鼠、豺狼還是獅子,那只是個人愛好的問題。每一個都是甜的,那才是最重要的。那種甜味吸引manava(人)走向Madhava (神); 吸引pravritti(外在行動)走向nivritti(內在之路),吸引ananda(極樂)走向Sat-Chit-Ananda(真如-識-極樂)。當人對這些東西的胃口增長時,所有低級慾望和這種飢餓都會停止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6年2月20日的神聖講道

7/02 《賽的啟發》

在努力練習憶神念神時,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什麼?薄伽梵今天慈愛地激勵我們。

過屬靈生活的人會體驗到神性極樂,他永遠處於極樂中,他享受著真正的快樂。因此,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到自己是聖靈的一個火花。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設法去體驗上帝寓居在自己心中。有一次,阿周那對周遭的狀況感到煩惱,他問克里希納,他對克里希納那麼有信心,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。克里希納便向他解釋說,當一個人感到需要想起神時才偶爾想起祂,是不夠的,這種想起是為了方便和權宜性,是臨時抱神腳。信徒需要的是 Anusmarana,時時想到,這樣才能解除信徒的煩惱和憂慮。 Anusmarana 要求在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都想到神。克里希納告訴阿周那,他只是在某些場合和為了某些特定目的才會想到神,這不是正確的方法,「如果你時時刻刻記得我,我就隨時與你同在,」克里希納說。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97年8月25日的神聖講道

7/01 《賽的啟發》

我們該向主尋求什麼?薄伽梵慈愛地提醒我們,好讓我們能從祂那兒汲取力量、營養和支持。

當你冥思上主,沉浸在極樂中時,你也掌握了所有較遜色的極樂。當你潛入海中時,一定要去尋找珍珠;當你去Kalpavriksha(如意樹)那兒時,要跟它要至高的極樂。如果有最廣大的東西可得,只需多付出一點點努力即可,那就不要渴求比較小的東西。人有一種天生的渴望,想要與那廣大、至高無上、無限的「道」合一,因為在他內心的洞穴裡,住著同樣的至上。就像小牛犢思念母牛一樣,每隻小牛都認識它的母親,你可能有一千頭牛犢和一千頭牛,放開小牛,每隻小牛都會找到自己的母親。因此,你也必須知道你是從哪裡獲得原來的營養和支撐,它們只有上帝才能提供,你就是從上帝那裡來的!
-薄伽梵斯里沙迪亞賽巴巴於1966年2月20日的神聖講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