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理論

五大人類價值與美好人性





「教育的目的是美德。」- 沙迪亞賽巴巴

為了明瞭在21世紀我們所應該擁有的是什麼類型的教育,讓我們試著回答兩個基本的問題:
教育
1)教育的目的為何?或更好的問法是:「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變成什麼樣的人?」
2)我們在教的是什麼?在所有的生產過程中,開始時都要輸入原料,然後輸出的是我們所想要的產品。教育過程也是一樣。輸入的是孩子,輸出的是我們希望在社會中所擁有的人才。現在再回來看第一個問題。

毫無疑問,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後能擁有很多知識,而有助於賺取很好的收入。然而,在21世紀,資訊科技會幫助人們在瞬間得到所要的知識。因此,更需要的是能辨別好壞的能力,以及對隨手可得的資訊作適當的運用與否。有許多很聰明並且有知識的人,卻把他的聰明才智運用在自私自利的用途上。

由於在21世紀,會有一百億以上的人口,社會需要無私,且能夠善盡職守的人們。因此,人們必須充滿了愛與慈悲,好讓他們能夠服務那些有需要而且無助的人們,並不求任何的回報。我們需要能促進世界團結合一而不是分裂的人們。我們希望孩子能生活的很快樂,這意謂著首先孩子必須在內心裡找到和平。這些就是在21世紀的世界所需要的特質。而這些人類特質可以用「美好人性」來概括。


現在,讓我們來思考第二個問題。當我們問老師:「你教什麼?」經常聽到的答案是:「我教數學。」或「我教語文。」或是另外一些科目。然而,正確的答案應該是「我教孩子。」

目前有許多老師都傾向於忘記:「自己所教的是孩子,而常常認為自己所教的是科目。」老師常常把很多知識塞進孩子的記憶中,好讓孩子能以優越的成績通過考試。這等於是把孩子當作電腦或機器對待。孩子也與成人一樣有頭腦及靈性,他們需要愛及細心的照顧,好讓他們的美好人性如花朵般得以綻放盛開。

為了要改變世界,每個人都必需發生內在的蛻變。當我們看見要使一個成人蛻變所需的時間,就會明白:使孩子蛻變,比起讓成人蛻變是要容易得多。要改變十歲大的孩子的習慣或態度,只需要二個半月然而,對60歲的人則要100個月或8.35年的訓練及要求自我紀律。

因此,很清楚地了解到必須多專注在兒童教育。因為,老師與父母可以將孩子雕塑成充滿卓越品格,或美好人性的未來模範公民。父母(孩子最早的老師)與學校的老師,在幫忙孩子人格形成上,負有最大的責任。孩子大多是由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的。因此,必須特別強調父母及老師應成為孩子良好的典範。
改變習慣所需的時間